在内卷时代找寻自己内心的瓦尔登湖 ——读梭罗《瓦尔登湖》有感

作者:吕拥华

2025年06月16日

这两天,我断断续续读完了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合上书,瓦尔登湖的湖水仍在心中荡漾,脑海里不时浮现出瓦尔登湖的画面:孤独的木屋,平静的湖面,幽深的森林,时不时还有牛群在湖边吃草喝水。就像一幅和谐的山水画,那么令人心驰神往。

《瓦尔登湖》是梭罗为了悼念亡兄约翰,于1845年走进瓦尔登湖畔的森林,用两年零两个月的独居生活,写下的自然与灵魂的对话,文字直击心灵、令人震撼。梭罗当时年仅28岁,他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多,仅靠简单的劳动维持生计,却收获了思想的丰盈。他远离城市的喧嚣、社交的虚伪、物质的贪婪,反而在自然与孤独中寻得自由。反观我们,常年奔波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里,为琐事纠结、为物欲狂奔,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干什么,而这位19世纪的智者早已搭建起精神的乌托邦。

真正的富足,往往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放下多少。这方面,我国很多古人早已悟透,庄子主张“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陶渊明辞官归隐,采菊东篱,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洒脱;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写了“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独处中参透禅意;李白独坐敬亭山,感叹“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孤独中与天地共鸣……他们放下世俗的热闹,收获了精神的辽阔。其实我们真正必需的物质少得惊人,一些被社会定义为“必需”的东西,大多是商家制造的焦虑。正如《断舍离》中所说,“我们不是因为缺少而焦虑,而是因为过剩而迷茫”。

面对纷繁的世界,很多人感到困惑,常常在选择中陷入内耗。点外卖时纠结吃什么,买衣服时犹豫选哪件,换工作时徘徊去留……心理学中的“决策疲劳”告诉我们,过度纠结会消耗大量心理能量,导致身心俱疲。曾国藩说,“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这句话在梭罗的湖畔生活中得到完美诠释。他在春日播种时,故意留出三分之一土地任野花生长;夏日泛舟时,从不设定目的地,只随波漂流;秋日采集时,不为储藏过度劳作;冬日围炉时,用最简陋的燃料温暖身心。他始终顺应自然,保持一种最佳姿态。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现代社会对“合群”的推崇,让许多人陷入“社交焦虑”。害怕被孤立,于是强迫自己参加无效聚会;担心被评价,于是隐藏真实想法去迎合他人。人们在炫耀财富、传播流言、堆砌谈资,看似热闹的社交场,实则是戴着面具的表演。梭罗这段与人群保持距离的日子,让他听见了潜鸟的欢笑、湖水的私语、松针落地的声响。这些被喧嚣遮蔽的声音,正是生命最本真的乐章。就像他自己在书中所讲,“我热爱我的独处时光,就像热爱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当我们重新审视“不合群”时,你就会发现,孤独不是被世界遗忘,而是主动筛选朋友圈。

清醒对现代人来讲,是一个稀有名词。我们很多人已很久没有“真正醒来”过。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刷手机;吃饭的同时也要回消息;晚上失眠,还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生活节奏很快,总被推着跑。别人考证,我也得报个班;别人下班搞副业,我也不敢闲着;别人买房、换车、晒配偶,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落后。梭罗每天清晨醒来看着小湖,觉得特别幸福,这是从内心真正苏醒。如果我们每天保留一小时不看手机的安静,拒绝一个无效的饭局,原谅自己偶尔不想努力的时刻,就能够清醒地做回自己。

当然,梭罗写《瓦尔登湖》,不是让我们都去湖畔隐居,而是教会我们一种生活态度。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守住内心的宁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保持精神的独立;在追名逐利的浪潮下,坚守本真的自我。人生不过3万天,与其在琐事中斤斤计较、在迎合中失去自我、在物欲中耗尽心力,不如多给自己做减法,让自己活得更简单一些。

愿你我都能在瓦尔登湖的波光中看见自己的倒影,那是一个不被世俗定义,活得通透、自在、轻盈的灵魂。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