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6日
○本报记者 孟燕 通讯员 陶温都素
近日,记者走进和硕特服饰非遗工坊,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娜仁其其格正在为顾客量身定制传统服饰。在她的巧手下,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相得益彰,古老的服饰工艺焕发新生。娜仁其其格告诉记者,2012年以来,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她已为120余人免费传授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蒙古族服饰文化。
近年来,我盟通过非遗活态传承、文物科技保护、数字化展示等创新举措,持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为做好非遗传承工作,我盟精心打造13个自治区级、盟级、旗级非遗工坊,让更多人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开设马鬃绕线、皮雕技艺、沙画等非遗特色课程,推动非遗走近大众、融入生活,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阿拉善左旗广袤的沙漠戈壁,活跃着一支特殊的“文物守护者”——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自2015年成立以来,保护队的队员们常年与风沙为伴,骑着摩托车或骆驼巡查文物古迹,成为我盟守护历史遗迹的重要力量。队员诺敏告诉记者:“我今年初新加入驼峰文物保护队,平时巡查工作虽然非常辛苦,但能保护家乡文物,我觉得非常值得。”
走进阿拉善右旗博物馆,科技与历史交融的氛围扑面而来。参观者只需要轻轻滑动文物数字化展示屏,便能360度欣赏珍贵岩画,并能点击文字解说了解历史文化。居民严丽表示,这样的参观方式很贴心,以前觉得博物馆就是看静态展品,现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文物好像“活”了。
据介绍,阿拉善右旗博物馆利用文物高清照片、三维模型、场景VR复原等技术,按1:1比例将博物馆场馆、文物以三维形式呈现在网络上。参观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线上游览,也能在博物馆线下体验数字化展览。这是我盟“智慧文博”建设的成果。
近年来,我盟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推进文物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阿拉善右旗文保中心主任范永龙介绍,“科技赋能”打破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让文物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每一位走进博物馆的人都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
从非遗工坊的精工细作到戈壁深处的执着坚守,从数字展馆的科技赋能到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我盟持续推进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山湖泊群”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全盟已构建起国家、自治区、盟、旗四级非遗保护体系,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5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近三年来,全盟年均开展各类非遗宣传、赛事等活动200余场次,参与群众22万人次,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阿拉善的宝贵财富。” 盟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赵红霞表示,我盟将持续加大保护力度,创新传承方式,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在守护文明根脉的同时,为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