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科技赋能添动力 绿色发展焕生机

2025年05月22日

○本报记者 包云峰

近年来,数字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阿拉善传统牧业生产方式,越来越多的牧民告别“追着骆驼跑”的传统放牧模式,开始使用智能放牧系统。如今,牧民只需一部手机,通过北斗卫星就能随时掌握骆驼的位置。

“过去放牧找骆驼要骑着摩托日行数十里甚至更远,现在依靠数字科技,轻轻松松就能找到骆驼的位置,再也不用在沙漠中受苦了。”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沙日布日都嘎查金骆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杰说。

作为“中国骆驼之乡”和“中国驼奶之乡”,我盟目前已有500多户牧民使用2000多台北斗定位设备,通过智能放牧系统管理约3万峰骆驼。据测算,得益于智能放牧,养驼牧户每年可节约放牧时间50%以上,节约放牧成本至少5000元。

2024年5月13日,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朝格苏木高产母驼基地首次为骆驼植入微型“瘤胃胶囊”。这种内置微型传感器的胶囊可实时监测骆驼的体温、瘤胃pH值、饮水量等多项生理指标。通过物联网技术,数据被上传至云端平台,结合AI算法实现健康管理、繁殖管理和营养管理三大功能。这颗小小的胶囊,如同为骆驼装上了“数字心脏”,开启了骆驼产业从“经验养殖”向“数据养殖”的转型之路,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起涵盖繁育、防疫、营养的智慧养殖体系。

数字科技不仅提升了牧业生产效率,也为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智慧管理平台,整合68处视频监控、127路影像信号和27个管护站数据,构建三维生态感知网络。平台搭载的8大智能模块,基本实现了贺兰山森林资源监测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目标。监测数据显示,贺兰山岩羊数量从2001年的1.6万只增加到现在的4.5万多只,马鹿从1500头增加到7000头,维管束植物种类也从690种增加到788种。

作为自治区的“西大门”和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我盟正依托数字技术全面推进绿色发展。通过“无人机+直升机”立体巡护体系,累计巡护里程达32.85万公里,实现1148万平方公里生态区域的智能监管;黄河预警溯源平台构建“预警-溯源-执法”全链条机制,让污染源无处遁形;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地图,将BIM数据与GIS技术有效融合,实现对水利设施的远程监控,为灌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持……数字科技正在阿拉善大地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