孪井滩示范区: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2025年04月18日

○本报记者 徐晓玲 曾令飞

通讯员 刘雪儿 杨欣 伊德尔

从“生态移民”到“产业兴区”,从“一粒农药”到“一条产业链”……近年来,孪井滩示范区以绿色高载能产业为突破口,通过精准招商、链式布局、科技赋能,吸引了一批技术领先型企业集群发展,推动园区能级持续跃升,为阿拉善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近日,记者在内蒙古冠仕达化学有限公司的中控室看到,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控制面板,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公司车间内,各生产线稳定运转,生产的杀菌剂将发往全国各地。作为孪井滩示范区2021年引进的重点企业,该公司专注于农用杀菌剂研发,攻克克菌丹等5项核心技术,其17000吨精细化工中间体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三。公司总经理王峰介绍,公司今年将实施2500吨中间体项目,预计5月份投产,全年产值有望突破3亿元。

内蒙古冠仕达化学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正是孪井滩示范区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崛起的生动注脚。近年来,该区紧抓科技创新机遇,努力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目前有规上精细化工企业25家,2025年产值预计突破50亿元。

机器轰鸣声中,内蒙古海泰科技有限公司车间正在赶制三嗪酮等高端农药中间体,生产线负荷率达90%。据了解,该公司凭借三嗪酮合成工艺突破,成为全球农化巨头先正达的核心供应商。2024年,公司产值达2.6亿元,50%的产品出口欧美;随着2,4-二氟二苯甲酮新产线投产,2025年产值预计突破4亿元,将助力园区打造西北最大农药中间体基地。公司生产总监马玉帅说:“公司主要生产硫代卡巴肼、三嗪酮、2,4-二氟二苯甲酮、多效唑,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增加市场份额,努力实现全年生产经营目标。”

内蒙古海泰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突围”,为孪井滩示范区嵌入全球产业链按下“快进键”。这一突破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具体项目中得到了生动实践。

在内蒙古莱科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溴虫腈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安装。得益于孪井滩示范区“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项目手续办理周期缩短了60%。该公司深耕高端农药领域,其溴虫腈悬浮剂产品可减少30%的农田用药量。预计8月试生产后,年增产值达3.2亿元。尤其是其闭环生态体系——配套建设的废弃物资源化系统,将通过膜分离和催化氧化技术,实现生产废水100%回用,每年可减少危废排放800吨,节水3万立方米,为西北干旱区工业节水树立新标杆。

立足企业提升产能的需求,孪井滩示范区打出服务“组合拳”,各部门强化工作调度,用心用情做好服务,全力推动企业强产能、拓市场。依托“一企一策”服务机制,统筹协调。水电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确保企业供应链稳定、生产链畅通,助力项目早落地、快建设。今年,该区还通过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吸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入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季度,示范区成功签约2个项目,协议引进资金12.3亿元。

孪井滩示范区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孔磊介绍,今年,示范区将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整合部门职能、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推进政务服务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开发升级政企直通政策服务功能,实打实开展助企行动,点对点研究审批优化举措,真正实现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近年来,孪井滩示范区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积极推动绿色高载能产业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据介绍,今年,示范区共谋划14个盟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16.6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6.22亿元。依托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延伸。目前,园区已集聚一批技术领先、效益突出的企业,形成了以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孪井滩示范区经济发展局统计调查中心主任梁金宝表示,示范区将以“六个行动”为抓手,持续强化服务保障,全力打好惠企纾困“组合拳”,助力企业跑出发展“加速度”,用“开局精彩”带动“全年出彩”,为阿拉善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手机扫一扫]